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ZUO JIA YIN XIANG

01有大爱就有创作的动力——访水族作家潘国会

水族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所经历的大事大非都没有文字记载。这可是一个有自己文字、语言和历法的民族啊!

01
有大爱就有创作的动力——访水族作家潘国会

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水书、水语、水历,一直沿用至今,文化底蕴丰厚,文学创作资源丰富,但是文学创作并不繁荣。近十年来,水族创作队伍发展良好。有不少水族青年在默默地思考如何用文学形式来展示水族几千年的变迁和流亡以及与众不同的民情民俗。

杨玉梅 文艺报
02叶梅的根性写作

无论何时,我都愿意看见女性的美丽,并愿意与美丽的女性同行。

02
叶梅的根性写作

叶梅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觉的作家。她的民族眼光和民族意识跟她土家族的民族身份有关,还跟她长期在第一线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组织工作的使命有关。成长和阅历使她贴近自己的民族,少数民族文学的组织工作又使她走近其他的民族。叶梅的散文写作涉及30多个民族的人与事,简直是一部民族文学的感性百科全书。

文艺报 李美皆
03吉狄马加:牢记文学工作的历史使命
03
吉狄马加:牢记文学工作的历史使命

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今天的文学事业面临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文学工作的历史使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品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中国民族报 吉狄马加
04阿拉提·阿斯木:以文学拥抱人类共有的灿烂美好
04
阿拉提·阿斯木:以文学拥抱人类共有的灿烂美好

在亲切的时间的怀抱里,土地和粮食抚养我们成长,文学慷慨地为一代代快乐的人们留下了往昔峥嵘岁月和跋涉星光的滋味和坚韧。不同的语言描绘共同的成长,文学顶天立地地见证了人类的光荣和梦想,在光明灿烂和风雨交加的一切时间里,链接了人和人的情感世界,记录了人类的蓬勃和大地的富饶。

文艺报 阿拉提·阿斯木
男人的还乡——评彝族诗人李军的诗集《蒙自笔记》

彝族诗人李军的诗集《蒙自笔记》,就是一本通体充盈着自我感动的集子,情感质朴而纯真……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师立新2018/06/20
性别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建构与边缘文化书写:严英秀小说论

她的作品立足于西部城市,融合了性别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以自我阐释的方式,展示了中心文化压抑情态下,西部地域的生存实景及“身份认同”焦虑……

来源:名作欣赏 | 杨慧茹2018/06/12
《旧林故渊》:一部明清小说式的生态警示录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两句诗,在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吴仕民的长篇小说《旧林故渊》中,架构起鄱阳湖畔一个千年渔村——锦鲤村近30年的跌宕历史画卷……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珍2018/06/01
李朝全:奋进在路上——评王华的长篇小说《在路上》

贵州仡佬族女作家王华的长篇小说新作《在路上》(原载《民族文学》2018年1期)是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是作者深入生活、主动从生活中采撷的一朵文学小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李朝全2018/05/25
叶广芩:让生态小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叶广芩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大多是具有浓厚家族文化背景的京味小说。2000年以后,她到秦岭深处的陕西省周至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长期蹲点秦岭腹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马金龙2018/05/25
世俗之痛与灵魂之深的探勘 ——李进祥小说创作论

人到中年的回族作家李进祥,在文学的旷野上已跋涉多年,可喜又可贵的是,我们没有在他身上看到很多作家显现出的自我重复和保守疲敝……

来源:文艺报 | 乌兰其木格2018/05/22
《根河之恋》:逸出历史主航道的人文注视

从书名可见,这是一部游记散文的合集。但翻看里面的内容就会发现,这些文章和常见的描述风光景物、勾勒行走心情的旅行文字不同……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邱振刚2018/05/18
辛泊平:心底无私天地宽——读少一《电视机有鬼》

少一的小说《电视机有鬼》写的也是“网”,只不过,这张网并没有吞没主人公,反而被主人公给捅破了,不但捅出了气节,还捅破了腐烂的利益圈。

来源:民族文学 | 辛泊平2018/05/18
珠江三角洲的多民族文学创作与观察

2015年,一部描述打工者生活的纪录片《我的诗篇》风靡全国。纪录片详细记述了6位打工诗人的生活状态,以此纪念自杀的工人诗歌爱好者许立志。这6位诗人中,就有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吉克阿优。

来源:民族文学微信公众号 | 邱婧2018/05/18
从三峡里飞出一只美丽雀尕 ——评彭小琴长篇小说《雀尕飞》

三峡民间早就流传有《雀尕飞》的童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峡百万大移民时,一首《雀尕飞》的儿歌唱响全国,那首歌曲中的雀尕“飞到老家看家家”,然而“为了三峡建大坝/建大坝/家家搬了家……”

来源:文艺报 | 羊角岩(土家族)2018/04/04
用“脚印”为瑶族文史研究留痕

这部著作是刘满衡历时13年编著完成的,它的出版发行对促进瑶族的文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3年的光阴荏苒,刘满衡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为自己的思维理性和智慧情感注入了新的风景。

来源:文艺报 | 刘彦生2018/04/04
《玛纳斯》对外翻译和传播应该注意什么

作为中国三大少数民族史诗之一,《玛纳斯》以其八部共20多万行的篇幅位居《玛纳斯》不同国家不同唱本之首,使中国成为《玛纳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属国。

来源:文艺报 | 马丽娟2018/04/04
2017年少数民族文学:沉实与绮艳的风景

综观2017年度的少数民族文学,看似波澜不惊,却又有着不少的惊喜。5月31日,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名单公示,我国首套以民族立卷的文学丛书《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名列其中......

来源:文艺报 | 李晓伟2018/04/04
云岭大地的脱贫之路 ——读叶多多的《一个都不能掉队》

多年来,当人们欣赏并陶醉于七彩云南的美丽风光之时,可曾想到就在这同一片土地上,其实94%的山区因为历史上遗留的交通阻隔、社会发展缓慢等原因,人们的生存状态仍然格外的艰辛,全省129个县中有88个是国家级的贫困县。

来源:文艺报 | 叶梅2018/04/04
敦煌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定要去敦煌,那里记录着古中国丝绸之路交汇之地文明实况的文化遗产群落,是这一古老文明充满个性智慧而又深具“兼容并蓄”特质的化石标本。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张锋2018/03/30
行走在驼道上的女作家 ——《走进最后的驼村》序

驼道是一条向死而生的秘密通道,在浩瀚的沙漠与戈壁上,这秘密通道就藏在领房子(拉骆驼的领路人)的心里,藏在那一首凄苦哀惋的驼调里......

来源:中国民族报 | 邓九刚2018/03/23
河湟流域的传统村落

青海河湟地区的传统村落虽然没有江南水乡的灵巧与精致,也没有北方四合院的严谨与规整,却凝聚着青藏高原人民继承传统、顺应发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无穷智慧。

来源:中国民族报2018/03/19
《文化转型人类学》:巨变时代的人类学话语

无疑,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时代。之前对这个巨变时代社会文化特征的思考,更多被称为“社会转型”,且似乎是社会学家们的专属话语......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卯丹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