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辛泊平:心底无私天地宽  读少一《电视机有鬼》

来源:民族文学 | 辛泊平  2018年05月18日11:05

蜘蛛结网,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属于本能。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丝网虽然讨厌,但并不难对付。从动物那里,人也学会了结网。只不过,人们不仅编织有形的网用来打鱼,还编织无形的网来联络,来通关,来彼此方便、投桃报李。这种无形的网,就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关系网”。它四通八达,黑白难辨。这张大网中,有凶猛的大鳄,有负责联络的皮条客,也有跑腿的小喽啰,更多的,还是不明就里的芸芸众生,在这网中挣扎,在这网中迷失,也在这网中播种希望。少一的小说《电视机有鬼》写的也是“网”,只不过,这张网并没有吞没主人公,反而被主人公给捅破了,不但捅出了气节,还捅破了腐烂的利益圈。

只看题目,我还以为是一篇玄幻小说。因为,现代文明的电视机与民间传说的鬼这两个元素放在一起,还真有点恐怖的味道。但小说的第一句便打消了我这个奇怪的念头——“看来,应如兵家里必须添置一台电视机了”。这是经典的写实笔法,正如刘震云《一地鸡毛》中那个“小林家的豆腐馊了”的开头一样。一上来便拎出普通人居家过日子的鸡毛蒜皮,让人无法清高,无法超凡脱俗。在我看来,这样的开头是简约有效的,它不绕弯子,不做铺垫,而是直奔主题,让生活的冲突就那样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自带一种叙事的推动力和刺激神经的速度感。

小说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应如兵是一名转业军人,在其他转业军人都选择工商、税务这种效益比较好的单位之时,他却选择了做一名警察。在常人眼里,作为营级干部,他最起码也应该去乡镇做一个副乡长。然而,他没有。在他眼里,只有警察这种职业和军人的气质最接近。他虽然离开了军营,但他的心还在部队。所以,他义无反顾,像军人一样硬朗而又坚决地踏上了人生的另一个征程。

在工作岗位上,应如兵干得是风风火火,卓有成效。但工作上的顺利无法弥补生活上的捉襟见肘。在那笔军转安置费都拿去买房子之后,他和妻儿只能租住在一个不足70平米的单元房里。他们没有买电器,是因为觉得电器更新太快,他们想等房子下来,再置办所有的电器。对于从农村出来的应如兵来说,这原本也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他三岁的孩子没有这样的觉悟与满足。孩子要看电视,要看动画片,就只能到隔壁家。而隔壁那做烟酒生意的小两口的店恰好在应如兵的管辖区域,应如兵帮了不少忙,孩子偶尔去那里看看电视似乎也很正常。

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懂得人情世故。他的眼里只有那些动画片里的故事和精灵,他不知道他的行为已经干扰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应如兵夫妇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不得不打乱原定的计划,决定提前买电视。故事也由此展开。像所有的工薪阶层一样,他们不想随便买一台凑合,他们想一步到位,买就买个好的。但工资卡上的数字无法帮助他们实现这个心愿。于是,应如兵便到隔壁小夫妻那借钱。钱没借来,却“招来”了一台电视。而这台电视早不来晚不来,恰恰是应如兵在车站抓了一个小偷那一天来了。于是,纠缠应如兵的“鬼”也就随之而来,那张应如兵预想不到的大网也随之张开。

电视是隔壁小两口送来的。应如兵想给他们打借条,他们不让,于是,应如兵就让他们把发票留起来做凭证,以后还钱时再给他。他们送来电视之时,同时提到了应如兵抓到的那个小偷是他们的亲戚。两件事看似只是巧合。然而,深谙世事的人都明白,这巧合里有因果。但是,应如兵是军人,“十八岁起就待在部队,部队的生活跟打枪一样三点一线直来直去,战友之间、上下级之间相处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所以,他心怀坦荡,不愿意把人往坏处想,他对妻子说:“你能不能简单点,人与人相处都这么防着,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一个人,心里的鬼装多了,自己也会变成鬼的。”而妻子却不以为然,她告诉应如兵“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们,越是巧合的东西越值得警惕和怀疑”!

是的,应如兵是从军营里走出来的男子汉,他走得端、行得正,他不怕鬼。但是,鬼还是盯上了他。这个鬼并不在电视里,而在他的身边;这些鬼并不是青面獠牙,而是一张张熟悉的脸。还是在小两口那儿,应如兵抓住了一个携带假钞的“黄毛”,他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他的顶头上司——主管政法工作的副县长。那个黄毛是副县长的外甥。从此,他的霉运开始,先是被“发配”到边远山区当派出所副所长,后来又被莫名其妙地“双规”,而那台电视机便是解释不清的“证据”。而且,在对应如兵威逼利诱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大“鬼”便不满足于躲在暗处,而是冲到了前台,妄图用那张大网逼他就范。

当然,是“鬼”就有见不得天日的勾当。应如兵虽然不是打鬼的钟馗,他手中也没有打鬼棒。在和鬼搏斗的时候,他伤痕累累。但他有一腔热血和正义的担当。他的不妥协便是一种绝对的力量。最终,在他的感染下,原本也是大网中重要一结的商人也站到了正义一边,反戈一击,让那些鬼现了原形,把那些鬼打入了地狱。而他,一个转业军人,一个现役警察,依然是铮铮铁骨,既捍卫了自身的人格与尊严,也维护了社会的正义。

可以这样说,应如兵身在网中,也知道这网的厉害,但他就是不信邪。即使他的同乡康有财苦口婆心地劝他与权贵和解,他也没有放弃原则和立场。他始终坚信:在一张巨大的社会网中,一个人似乎只有疲于应对,以防被吞没,这只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与选择;对于那些有飞蛾扑火的自觉与勇气的人来说,这张网虽然也沉重,但它绝非牢不可破。“心底无私天地宽”,正义感便是对抗这张网的武器,最初它可能只是防御,但一旦找到缺口,一旦全面反击,那张网注定会灰飞烟灭。这是人间的正道,也是社会的希望所在。

这篇小说写得朴实,虽缺乏扎实可靠的细节,但还算好看。“巧合”这个元素处理得张弛有度。应如兵与康有财的命运突转颇具喜剧色彩。更重要的是,它主题鲜明,人物有棱角,充满了现实意义和醒世价值,饱含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正义的呼唤与礼赞。

刊于《民族文学》201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