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金珠玛米》:西藏当代史影像的商业化呈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胡谱忠  2017年12月18日14:23

电影《金珠玛米》剧照。 资料图片

西藏题材文艺作品中,存在着一种关于西藏当代史的“元叙事”,即以1963年国产电影《农奴》为代表的西藏题材电影所蕴含的西藏当代史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变局中,西藏社会打碎封建农奴制度,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潮流中。西藏民主改革是百万农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伟大抉择,是先进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腐朽、没落封建农奴制度的历史必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农奴》的经典地位已经确立,成为西藏题材文艺作品的经典叙事,其中沉潜的关于西藏的历史观也逐渐根基稳固。在这个以“解放”为主题的叙事中,“阶级论”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最近,一部以昌都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金珠玛米》上映了,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这段历史的机会。

“金珠玛米”(解放军),这个已进入汉语语汇的词,是一个具有明确历史内涵的符号,其中凝结着西藏当代史的完整表述系统。这个表述系统联系着一个更大的现代国家文艺的表述系统,那就是“家国叙事”。所以,以“金珠玛米”为题创作,势必在题材与风格上自动进入到一种特定的“主旋律”轨道。电影《金珠玛米》的主创并没有中规中矩地制作一部“主旋律”电影,这是基于对市场、电影文化表达方面的考虑。

近年来,关于西藏当代史的作品并不多。在当下的政治语境中,这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文化生产领域。2014年的《西藏天空》算是一部此类题材的重要作品。尽管影片尝试了许多看起来让今人更容易接受的新的文化表述和叙事策略,但电影的社会接受度仍不理想,至今没有正式上院线。西藏题材电影的文化表述之难,与西藏复杂的政治负荷有很强的关联。而主流商业电影体制的文化氛围,更让与西藏当代史有关的影视作品在制作时面临许多掣肘。

在这种情况下,《金珠玛米》的创作实际上冒了相当大的风险,需要很大的勇气。导演采取的叙事策略不是正面描绘大历史,而是用一个“闯入”昌都藏族聚居区的解放军战士作为叙事聚焦者,引出旧时代藏族聚居区在历史变革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观众看到了部落头人、农奴、管家、土匪、藏军等人物设置,也看到了爱情、阴谋、神秘民俗、奇崛地理等叙事因素。

表面上看,影片并没有违反西藏当代史表述的“元叙事”。影片中有一个片段,一个农奴因为头人的马被盗而遭受一次次砍去手指的惩罚,只有解放军战士上前怒斥阻拦;这些情节设置正符合“解放”叙事的要求。但影片似乎无意如此谋篇布局,而是让这些情节线完全淹没在对彼时彼地“众生相”的描摹中。弥漫银幕的是藏族题材电影特有的视觉与造型,天高地阔,爱恨情仇。可以说,作品基本摈弃了西藏题材经典中的“阶级”话语,而采用了更具有当代性的两种强势话语:多元文化观和人性论。解放军战士进入藏族聚居区时,影片表现了汉藏不同文化之间相遇的“初始情境”及震惊体验,为后来的故事奠定了基础,并最终给人留下了用“对话叙事”代替“解放叙事”的印象;人性论则对西藏当代史经典表述中的“阶级论”构成了冲击。

纵观影片可以看出,该片主创存在这样一种认识:主旋律题材的家国叙事与当代化的西藏文化叙事之间是潜在的“零和关系”,即要表达当代化的西藏文化叙事,就必须削弱家国叙事,反之亦然。这种观念隐藏着主旋律精神与商业元素难以兼容的成见。然而,《战狼2》的成功表明,家国叙事传统是中国当下观众的情感密码,能够成为观众情感认同的基础;主旋律叙事与商业叙事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可以辩证地融合起来。“零和思维”不仅可能阻断主创真正的创新表述,甚至会影响到影片的叙事结构。

必须承认,当下一些西藏当代史题材电影的话语是混杂的,这与主流电影文化本身的混杂性有关。2009年,西藏自治区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一纪念日的设立,在文化领域的作用正是要唤回西藏当代史的“元叙事”。商业化的西藏历史叙事,应当珍视历史中的叙事资源及其叙事传统,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共同体的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