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评论家不光评更要推:“三江侗画”现场推优座谈活动侧记

来源:文艺报 | 杨顺丰 李北京  2018年05月21日08:10

为迎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梳理总结与推介广西文艺优秀品牌,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素有“中国文坛批评重镇”的《南方文坛》杂志联合《艺术探索》、广西三江县文联,于5月6日至7日在广西三江县独峒镇举行“‘三江侗画’现场推优活动”。

作为广西民间文艺品牌的三江侗画,兴于1980年代的“寻根艺术”大潮,现又以“广西农民画”盛名于近年美术场域,三江侗画风格独特,闻名遐迩,但一直缺乏理论的建构、评论推介和有效传播。此次三江之行,是广西文艺评论家重视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挖掘乡村文化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实践活动,也是评论家推介文艺品牌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去、走下去的一次文化服务。

踏着初夏雨后稍显泥泞的小路,呼吸着湿漉漉的清新空气,评论家一行参观了村民的侗画作品、侗画工作室,以及“三江侗画博物馆” 。三江侗画质朴奔放的表现形式和独具民族特色的品相,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走家串户现场观摩之后,在独峒镇“三江侗画博物馆”召开了现场推优座谈会。会议由《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主持,三江文联主席杨顺丰介绍了三江侗画的源起与发展、现状与困境,京广两地批评家苏旅、刘新、黄伟林、李永强、黄菁、刘铁群等对三江侗画的正式命名及其深远意义作了阐述。认为对三江侗族农民群体创作的绘画冠以“三江侗画”而非“三江农民画”这一名称,不仅彰显了其文化属性和民族特色,也融合了地域性与世界性,更能与其他地区的农民画拉开距离,彰显出三江侗画的学术身份与地域品牌,最终使其成为“侗学”的重要学术支撑。座谈会还围绕三江侗画的主题与民族文化基因的表现和延续、三江侗画创作过程中的外部干预介入、三江侗画的文化构建、三江侗画的空间性与时间性、三江侗画创作的去功利化等话题进行了畅谈。

中国农民画历史悠久,著名的户县农民画、金山农民画是其中的代表,三江侗画目前的创作主题多为侗族人民的生活日常,如耕种与收割、民俗庆典、居家场景等,但其作为空间艺术,要成为侗族文化的一部分,与侗族其他文化遗产一起,成为破解侗族文化基因密码的独特形式,还必须取得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统一,即与侗族历史、传说、信仰等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三江侗画同时存在一个文化构建的问题,尤其是在历时性上,它的身份、面貌、风格以及文化地位,都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得到不同的判断。三江侗画创作必须突出民族性、神秘性、地域性,只有如此,才可以增加其文化属性的附加值,使其更加辉煌与可持续性发展。三江侗画的创作必须充分尊重其特有的艺术规律,尊重民间绘画创作的特点,切忌一味追求效益而揠苗助长,切忌盲目地学习学院派艺术,要让三江侗画的创作自然而然地萌生于侗家人的生活之中,突出侗族劳动人民的审美与观念,才能保障“三江侗画”拥有不竭的创作源泉。专家们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为“三江侗画”的发展出谋献策。

广西文论期刊和广西文艺评论家对本土文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尤其对振兴乡村文化的身体力行,得到了当地政府、村民和侗画创作者的点赞。三江侗画画家共50余人参加了活动,一脚在田里,一脚在画室的农民画家希望这样的推介座谈再多一些,表示田里的脚需要踩得再深一点,画室的脚需要不断的跨越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