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蒙语系作家群”:在独特的风景线中丰富文学创作
来源:36365 | 2018年07月02日17:38
6月30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和内蒙古新文学学会主办,内蒙古作家协会、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花的原野》杂志社、《金钥匙》杂志协办的“对话与阐释:学院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研讨会旨在系统总结“内蒙古师范大学蒙语系作家群”对民族文学事业的卓越贡献,进一步探索文学创作与教育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高云峰、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青格乐图、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锡林巴特尔、《花的原野》杂志主编索·额尔登、内蒙古新文学学会会长苏尤格、内蒙古大学教授刘成等参加会议并致辞。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办公室主任聚宝博士主持开幕式。
高云峰在致辞上提出, 此次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文艺思想,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学,鼓励校园作家用手中如椽大笔,描摹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新征程,为我们的人民昭示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是诗意盎然、作家辈出的学院,在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培养出诸多重要作家、诗人。比如培养出纳·赛西雅拉图、哈·丹毕扎拉森、苏德那木等老一辈作家,为繁荣发展内蒙古文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蒙古学学院一直秉承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文学教学相结合,以创作、研究、教学融为一体的思路,鼓励校园作家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写出精品力作,打造传世之作。
青格乐图表示,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是教师的摇篮,也是作家的摇篮,是蒙古族当代文学的重镇。60余年的发展中,在教师队伍中涌现出纳·赛西雅拉图、哈·丹毕扎拉森、苏德那木等著名作家和学者,以及满全(道日那腾格里)、那·乌力吉德力格尔、策·朝鲁门、宝荣、席·哈斯巴特尔实力派作家和学者。多年以来,文学梦想一直伴随着蒙古语言文学系,并形成了文学教育、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融为一体的办学特色,为蒙古族当代文学持续输送着新鲜血液。该系创作与研究并重的作风,既提升了学术影响力,也为当代中国蒙古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陈岗龙、陶克陶、苏尤格、海日寒、莎日娜、王海梅、铁军、玉兰等专家、学者在会上围绕《温馨时光》、《飞鸟集——一段天边的浪漫故事》、《倾听寂静》、《蒙古历书》、《在成吉思汗的故乡》等诗集和长篇小说《路》等作品,研讨了满全(笔名道日那腾格里)、那·乌力吉德力格尔、策·朝鲁门、宝荣(笔名为褚丽格尔)、席·哈斯巴特尔5位作家的创作。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历来是文学的辽阔牧野。铁军这样形容:“在这片沃土上满全、那?乌力吉德力格尔、策?朝鲁门撑着长长地套马杆跨上马背,并缰说笑,绝尘而去,在他们身后传来了优美和谐的诗歌三重唱。”他认为满全的诗虚实相生,飘逸灵动,宛如一卷山水画;那?乌力吉德力格尔的诗清丽婉转而又不失典雅,如同纵情狂欢的篝火舞;策?朝鲁门以独到的意象勾勒游牧生活的画卷,让人聆听悠扬千古的长调。
玉兰认为,褚丽格尔的小说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书写。她关注的是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她塑造的女性知识分子以闪耀的人格魅力和满满的正能量净化着周围的一切。褚丽格尔把生活当中的缺失性体验提炼成大爱,以鲜明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谱写着生命的礼赞、探索着存在的价值,同时也不断探索着题材、形式和技巧上的新突破口。她是一位有抱负、责任感强青年作家。
青年评论家那荷雅谈到,席·哈斯巴特尔的短篇小说充分体现知识分子对当下社会、人性的思索与关怀。他的《饿鬼》《变金手》《佛祖的误会》《雀儿老头》《二道贩子的奇寻》《血气方刚》等小说中塑造偏远落后乡镇环境、贪婪的村长、投机的小贩及世俗百姓的形象;以冷漠旁观的语调揭露拜金主义背后的人性堕落、欲望膨胀。小说结尾常常劝诫教育世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作者善于激活文学传统,并予以新的审美意义;小说中采用蒙古族寓言故事叙述模式、将文学典故与梦境相结合,形成一种神秘和讽刺相结合的叙述氛围。
内蒙古大学教授刘成在总结发言中谈到,在纳·赛西雅拉图、哈·丹毕扎拉森、苏德那木等老一辈诗人、散文家和学者的号召和带领下,经过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和传承,内师大蒙语系作家队伍已成为全国大学蒙语系当中成绩突出、影响广泛的文学风景线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希望今后新一代学人继承该系的传统和特色,传承并弘扬文学创作精神,为民族文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