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沈尹默致徐开垒未刊书信钩沉

来源:文汇报 | 马国平  2018年06月29日08:42

1956年10月1日,《文汇报》在上海时隔半年后再度复刊。复刊的第一天即强势推出一批社会名人的作品,如第一版的艾青诗歌《鲜花和美酒》;第二版的马叙伦祝词,陈叔通、郭沫若诗作,邵力子、宋云彬的文章,沈尹默的墨竹图;第三版“笔会”副刊的郭沫若、丰子恺、叶恭绰、夏枝巢、范烟桥、舒芜、高潮等人诗文。当日报纸呈现一派复刊后的新气象,群贤毕至,洋洋大观。《文汇报》在“双百”方针的背景下,再次起步。

据徐开垒回忆,1956年《文汇报》复刊之际,他从记者岗位调到“笔会”副刊,参与筹备工作。相关编辑都联系采访了许多前辈名人,邀请他们写作发表文章,其中有很多人已多年没有作品问世。

徐开垒联系的是丰子恺、沈尹默、王统照等人,他们先后在《文汇报》各版面刊登了自己的作品。从复刊第一天丰子恺、沈尹默等人即发表作品来看,徐开垒等编辑记者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笔者手头有一份 《文汇报》复刊筹备处于1956年8月2日发给徐开垒的通知,内容是让徐开垒在8月6日乘京沪15次列车返沪工作,落款章为“上海文汇报北京办事处”。徐开垒应该是回沪后立即采访名人到处约稿,而且很有成效,因为沈尹默先生在8月12日即给徐开垒写信了。

开垒同志:

拙作修改过,重写一纸奉览,看还有欠妥和晦涩处否?有则望见即告,当再为修正。万勿客气。此致编辑诸位同仁 敬礼!尹默 八月十二日

徐开垒在信件旁注释“1956年”。徐开垒曾在 1981年、2001年三次撰文纪念沈尹默先生,叙述沈尹默的人生片段和学书经历。文中都提到他保存的沈尹默在1956年10月19日发表于《文汇报》第三版追怀鲁迅先生的诗词手迹:

雅人不喜俗人嫌,世路悠悠几顾瞻。万里仍归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乾香饭,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

该年适逢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当天同一版面的通栏标题为 “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刊载着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诗歌及木刻像等作品。

沈尹默先生这首七律诗的落款时间为“一千九百五十六年九月”,参见上述“八月十二日”的信件,沈、徐之间在这段时间应有几次来往。徐开垒的纪念文章中,并未提及沈尹默在复刊第一天发表的墨竹图。沈尹默在画上题诗:去年新笋满林生,从此林园分外清。大地泠然风雨至,高枝已作凤鸾声。

按常理,此落款日期应是提前写好的。据此亦可推断,这也是徐开垒事先努力的结果。

可见,徐开垒在1956年八、九月间曾多次拜访或联系沈尹默,成功约请沈尹默为《文汇报》创作了不少诗词和文章。他回忆道:“每次到他屋子里,总是像到了自己家中一样,感到自由。我们的谈话从来不出现冷场;听他热情的、爽直的、滔滔不绝的谈话,我从不感到时间已经迟暮。”目前所知,沈尹默1956年10月至1961年 10月之间,在《文汇报》发表各类作品达18篇之多,其中有应时之作,而更多的是有关继承传统文化和学习书法的论述。徐开垒保存了沈尹默先生给他的五通书信,可作为沈尹默发表这些作品的背景材料。

沈尹默在1956年 8月12日信中提到的“拙作”,刊于 10月 8日《文汇报》,题为《接受民族遗产的正确态度》。文中谈到继承民族遗产问题,“必须有所抉择,然后才能有所发展。……目前一般人对古人的东西轻视、忽视和误解的情况,还是很严重。”沈尹默回忆在北大教书时,有西洋归来的人在教务会议上满口英语,不说一句中国话。沈当即幽默了一下:“现在是在伦敦开会么?”他又举例,报纸上文章对成语有误读现象,如 “读书不求甚解”“锦上添花”等,前者是不钻牛角尖的意思,后者其实是形容多余的东西。沈尹默的文章通俗易懂,重在普及、弘扬民族文化。

当时有读者对沈尹默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他闻讯后也欣欣然参与其中。

开垒同志:

前交去关于“锦上添花”问题稿,请暂检还。我想再加以整理,并望将王、吴、李三位的来信一同寄给我。至荷!即致

敬礼!尹默 十一月十五日

于是,出现了刊登在12月18日《文汇报》的续篇:《关于“锦上添花”的意义——答王吴李蒋四同志》,并附有“编者按”介绍事情经过。

该文长达3100多字,沈尹默以长辈的睿智和博学的知识,与读者平等交流,引经据典,却留有余地,表现出循循长者的风范。

沈尹默根据读者引用的例子剥茧抽丝,反证“锦上添花”的本义。对于编入当时小学课本的郭沫若诗歌 “好让你们添花锦上光大发扬”句,引申为“美上加美”的意思。他检讨自己“不错,在这里,我感觉十分惭愧,我过于保守了,没有郭老革新的勇气”。他还顺便提到郭沫若给他改诗的往事,一字之改,显出两人的性格。不过,沈尹默以《洛神赋》的“秾纤得衷修短合度”来阐述“美”的不能增减一分,否则那倒是与 “锦上添花”原意相符合。

在该文结尾处,沈尹默诚恳地写道:“总之,我并不反对把旧词和成语的原意改变了来运用,但不赞成任意改用,尤其不赞成沿袭前人误用的例子。而必须根据更为充足的理由来改革,才能适合于现代作品的要求。大家对于我的主张,都忽视了一点,就是为了正确研读古典文学而提出来的。”

2015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书法家周慧珺主编的《沈尹默书法论丛》,书中收录沈尹默先生《自习的回忆》和《几个问题的回答》两篇文章,并将前者作为“自序”放在首篇。这两篇文章最初于1958年一、二月间发表于《文汇报·笔会》,是在一个总标题《学书丛话》下的两组文章。以沈尹默先生的名望,他的学书经历和书法答疑无疑受到知识界和青年读者的欢迎,时至今日,仍然是了解、研究沈尹默的重要文献。

开垒同志:

拙稿清样看过,你替我将“自学的回忆”分为三段,甚当。谢谢!

题目也写了几个,请劳神选用一个,都不甚好。如何?

专复即致敬礼!尹默 十二月二十六日

“自学的回忆”与“自习的回忆”,一字之差,依次发表于1958年 1月 20日、23日及 27日的《文汇报·笔会》。“几个问题的回答”依次发表于该年 2月 6日、7日及24日。这类连载的名人文章对充实《文汇报》副刊的版面大有益处,彰显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1961年6月 22日,沈尹默先生在《文汇报·笔会》发表《答人问书法》一文,一如既往地与读者交流“执笔”“用笔”“提按导送”等书法技艺。

沈尹默有一封致徐开垒的信件,徐在整理信件的注释中几经涂改仍无法确定哪一年,但基本上可确定写于1960年代初期。

开垒同志:

春联作得七付,送览不知可用否?余意选择一对制版。其余若以为可派用场,择几联排印出以供群众应用,好否?悉听裁夺,可

也。即问健好。尹默 二月七日

查阅1957年至1964年2月7日后春节的《文汇报》,仅 1958年 2月 18日《文汇报》第二版有一幅对联,1964年 2月 13日《文汇报·笔会》一篇文章的题签为书法作品,但都因无署名且艺术风格相异而不敢妄断。徐开垒在纪念文章中提供了当时的另一种可能:“报上发表他的书法,就难免遭到非议,这样,我到他家只好经常清谈,不再约他写什么了。”不过,就沈尹默信中表现出来的向群众推广书法艺术的热情美意来说,其情可佩,着实让人感动。

如果结合沈尹默先生于1961年4月8日发起成立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上海书法家协会的前身),并且众望所归担任首任主任委员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沈尹默先生不但是现代帖学的开创人,更是推广、普及及继承中国书法艺术的领军人物。1960年代初期,沈尹默身体力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青年报》等报刊相继发表文章,弘扬中国传统书法的精神,阐发书法艺术的要义,推动群众学习书法活动。现在许多成名书法家都还记得当年已是高龄又深度近视的沈尹默先生在青年宫升堂讲课的情形。

1963年,上海市文化局为庆祝沈尹默先生八十大寿,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了规模空前的 《沈尹默先生书法展览》,全面展示沈尹默各个时期、各种书体的精品佳作。周恩来总理观看展览并请沈尹默写字,沈尹默写了两幅毛泽东词作《沁园春》供选择,结果周总理说:“两幅我都收下。”

徐开垒尊沈尹默先生为 “前辈的前辈”,经常登门拜访请益,约请写稿。在多年后的纪念文章中,他仍然不忘沈尹默先生对他工作的支持和人生经历的教诲。1971年下半年,徐开垒听闻周恩来总理关心沈尹默的消息后,迅即赶往沈府看望报信,岂料沈尹默先生不幸已于同年6月离世。

沈尹默先生曾对徐开垒多有馈赠,“手示颂悉,抽暇写得绝句五首覆奉,希察入为荷”。他于1961年6月31日在抄录一段高尔基文章的条幅落款处写道:“开垒同志试取读之,极有益处。”纵观沈尹默在1956年至1961年期间在《文汇报》发表的各类作品,亦可当作如是观。

沈尹默先生写给徐开垒的书信,印证了《文汇报》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痕迹,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2001年6月,上海市有关方面举办沈尹默先生诞辰118周年、逝世30周年纪念活动,沈尹默家属褚家立等人专程拜访徐开垒,商借沈尹默书赠徐开垒的若干书法作品。来访者对徐开垒提供的这几封毛笔手书的信件极感兴趣,说“这次书展征集沈老生前作品,独缺书信。这几封信一定装上镜框把它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