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明:常怀感恩之心
来源:文艺报 | 刘庆邦 2018年06月27日08:14
曾听一位老作家说过,想让作家感动不容易。作家做的就是让人感动的活儿,做来做去,已把自己的感情磨炼得很坚强。作家看别人写的东西,一般采取的是理性的态度,甚至是挑剔的目光。哪怕作家真的为一篇作品所感动,他的赞许也会很节制,能说一句还可以就算不错了。也许我还不算是一个作家,我与那位老作家的感觉和看法不大一样。我没把自己放那么高,读别人的作品时还是一个平常读者的心态,还是欣赏的目光。读到动人情肠的好作品,我不知不觉就感动起来,以致得到一次美好的情感历程。我对好作品的判断是感性的,无须多少条件。只要作品里包含有真实的感情,感情又是独特的,质朴的,是从生命深处发出来的,这就够了,就足以引起我的共鸣。
我读侯志明的散文集《行走的达兰喀喇》时正值清明,玉兰正在开放,柳树已经变绿,春光温馨而明丽。读志明写的母亲,我想到我母亲;读志明写的父亲,我想到我父亲;读志明回忆和妻子刚结婚时的困顿岁月,我眼前马上浮现起我和妻子刚结婚时住集体宿舍的那段日子,等等。刚读了前几篇,我就情感上涌,双眼一次又一次湿润。我抽出纸巾,搌搌眼泪,不由得给远在四川绵阳的志明打了一个电话。尽管打电话前我稍微平静了一下,我听见我的声音还是不大对劲。我没有对志明多说什么,只说正在读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写得挺感人的,真的挺让人感动的。
志明写的《我的母亲》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上高中时,他住在离家20多里的学校里。有一年夏天,因家里没有按时把每月20斤面交到学校,他被学校点名回家取面。他觉得很委屈,回家向母亲发了脾气,甚至说了家里根本不关心他的气话。母亲说那两天家里太忙,答应第二天就把面送去。第二天下午,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瘦弱的母亲,冒着酷暑,走了20多里土路,还涉过一条小河,把20斤面送到了学校。志明记得,汗水湿透了母亲的衣衫,还斑斑驳驳地印在了面袋上。志明后来才知道,当时并非家里忙,而是没有一点粮食了,那20斤面粉是母亲挨家挨户借了一个中午才凑够的。知道了真实情况后,志明痛上心来,陷入深深的自责。志明的父亲是一位矿工,下班后爱喝一点酒。有一次,还未上学的他,把父亲的半杯酒弄洒在炕桌上。父亲一见,急忙跳上炕,双膝跪着,手撑桌角,嘴贴桌面,把洒的酒吸进嘴里。这一幕让志明深感愧疚,并萌生了长大后要挣钱给父亲买酒喝的想法。就在这年过春节时,母亲给了他4元钱,让他去商店给自己买一双鞋和袜子,因为他的鞋袜早已烂得露了脚趾。然而他没有给自己买鞋袜,见别人在商店里争相买酒,他心里一突,便拿4元钱给父亲买了一瓶酒。他高高兴兴把酒拿回家,父亲不但没有高兴,没有夸他,还骂了他,打了他。父亲骂他是败家子,说像他们这样的人家,怎么喝得起这么贵的酒呢!父亲拎着他的脖领,把他拉到母亲跟前。他的手冻麻了,又心慌害怕,抱在胸前的酒瓶掉在了地上。他赶紧扑倒在地,哭着想把酒瓶抱住,可酒瓶已经碎了,一块玻璃碴子扎进了他的手心,鲜血立即流了出来。夜里,他在睡梦中疼得哭醒时,发现自己被坐着的父亲紧紧搂在怀里。父亲一手托着他受伤的手,一边亲他的脸。父亲哭了。他知道了父亲的眼泪是咸的。
我在志明的散文集里读出了两个字:感恩。他对父母感恩,对妻子感恩,对老师感恩,对同学感恩,对同事感恩,对山川感恩,对土地感恩,对一草一木,包括自己所受的苦难,都怀有感恩之心。志明的散文集分为多辑,果然,第一辑就是感恩篇。依次是感情篇、感物篇、感言篇、感事篇、感人篇。不管志明写什么,都是由感而发,篇章里都有感恩的意思。可以毫不牵强地说,感恩之情贯穿在志明散文集的始终。
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他的心必是一颗敏感的心,真诚的心,善良的心,悲悯的心,忏悔的心,知恩必报的心。读志明的散文,我突然悟出来,人类的感恩之心,原来是世间一切文章的文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