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沉醉》:灵魂的在场
来源:文艺报 | 叶朗 2018年06月27日08:12
四月的诗有光,有灵气,有优雅的气质。
四月的诗有光,这是心灵之光。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在中国美学看来,“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四月诗的光是从四月的心灵中发出的,它照亮美,照亮人生,照亮存在的意义。
《致漂泊者》是这本诗集中的华彩乐章。这首诗写萧红有如“燃烧的冰”那种灿烂而惨痛的人生:萧红 呼兰河底的一株水草,/乱流中你折断了根,/在无法确定的命运里飘荡,/沉浮于无穷无尽的沉浮。/雪飘落在炽热的火,/注定是悄无声息的惨痛和消融。/萧红你不属于那个时代!/燃烧的冰是你人生的肖像。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萧红的痛苦人生的追忆,而是用充满赞叹的语言,写出萧红短暂人生中包含的永恒价值,这是一曲神光照耀下的灵魂的悲歌,这是美的神圣性。法国哲学家巴什拉说:“诗人在存在的门槛处言说。”“通过一个诗歌形象,灵魂说出自己的在场。”这首《致漂泊者》正是如此。这首诗把人生的神圣性价值的的追求融入萧红的生命历程和人生苦难。这首诗是心灵、灵魂、人的存在的直接产物。读者读了这首诗,为萧红的“浅笑的人生”伤感,在伤感中思考存在的终极意义。
我们在这里看到冯至、卞之琳等北京大学前辈诗人对存在的终极意义进行形而上沉思的传统。四月在新的世纪继承了这个传统,这使我们无比喜悦。
《我读出了风》是四月对当代油画家丁方的油画的深度演绎。丁方在西北大地的高原上行走,他画这崇伟的高原,画海拔七八千米的山峰。他用自己调制的混合材料,用浮雕和壁画的手法,做厚肌理的堆积,画出静默的悲怆的山、圣洁的雪峰、神鹰的故乡,而四月则从中读出了旋转呼啸、席卷一切的风,在皱褶的肌理中看到了时光的舍利:“面对着赤裸的山的悲怆,/在那粗粝的结构的肌理中我读出了风。/读出了秃山和红河的秘密。”诗人从丁方的群山中读出了种群迁徙繁衍的历史和祖先的面目,读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追求。
四月的心灵之光,照亮了丁方画面上的天、地、神、人一体的永恒世界,那无比灿烂而又宁静的世界,照亮了丁方画中的历史意蕴和精神强度,照亮了丁方画中的美的神圣性:灵魂渴望向高处飞升。
宗白华说:“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四月的《致漂泊者》和《我读出了风》这两首诗,显现的正是这种“艺术心灵与宇宙意象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华严境界”。
四月的诗充满灵气。
四月的诗不是苦思苦想“想”出来、“挤”出来的,不是拼凑而成的,而是灵感勃发时喷涌出来的,就是陆机说的“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也就是王夫之说的“现量”。“现量”是现在,现成,显现真实。“现量”是“天籁之发,因于俄顷”。“现量”是“因情因景,自然灵妙”。《风暴》这首诗,从“托我在你的手心,/让呼吸穿过那/顺从的乌黑的发丝,/像是宇宙的风,/吹散了黑色的云,/擦亮那斑斓的晚星”开始,到“在这僵硬的世界,/奔突出一条新的恒河。/在那恒河的波浪中,/化为永恒的节奏。”整首诗在瞬间倾泻出来,酣畅淋漓,浑然天成。诗中写爱的风暴,像烈火一样的吞吐,生的意志和狂热,奔突出一条新的恒河,化为永恒的节奏,朵朵绽放的白莲,最后意象跳跃,狂热归于宁静。诗人把情爱的高峰体验写得如此感性、绚丽而充满芳香,这种体验创造人生的一种新的经验层面,由无限喜悦和激情而上升为一种诗意的生存境界,最后在爱的沉醉中获得与大自然一体的感觉,即与大自然同一的宇宙感。
这本诗集中有许多写情爱的诗,如《湿梦》《宇宙在我们的唇齿间静默无声》,诗句和意象,描写生命和存在相遇时的高峰体验,描写达到自由境界的生命之爱和存在之爱,都显出异样的神采。
我们再看《未名湖的石鱼》这首小诗:柳烟从天际垂下,阵阵轻幡,/写满了无上的般若,/一尊石鱼 终于在水里跃出,/噗通一声 击穿万古长空。这四句诗,也是天籁之发,因于俄顷,有如天外飞来,又完全是眼前光景。半个多世纪以来,未名湖畔曾经走进和走出多少大学者,他们每个瞬间的思考,都“写满了无上的般若”,都“击穿万里长空”。湖畔的阵阵柳烟,湖中这尊从水里跃出的石鱼,充溢着形而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像感觉一朵玫瑰花的香味一样”(艾略特),读者是可以直接感觉到的。
四月的诗有一种优雅的气质。
我们看《夏梦》:花团锦簇的灿烂,/包裹在紫色的睡莲的心里。/天空被烧出了一个窟窿 河床干枯,/夏天在蒸腾的天空中渐渐沉没。/我想起了一个细雨纷飞的夜晚,/月亮曾经轻轻地坠入过荒芜。/还有那耳边的轻语和岸边的灯火,/闪烁在未曾命名的时光的乐章。再看《霜降》:还来不及褪去最后的一缕绚烂/在隆重的谢幕中隐退,/就被这突如其来的苍凉覆盖了,/光辉的余韵 秋天在四季的枝头坠落。/燃烧的枫叶瞬间收熄住窜动的火焰,/遗落了去年此时的缤纷。/灰色的霜冻 把它提前交还给命运,/寒气和僵硬从大地的深处潜行上来。
这些诗句的色彩、温度、音韵、节奏构建了一个追光蹑影的意象世界,“吟咏往来,觉蓬勃如春烟弥漫,如秋水溢目盈心,”(王夫之),这就是优雅的气质。我们在这本诗集中到处感受到这种优雅的气质。如《如果只是一片落叶》:“如果只是一片落叶,/也要向你的微笑里飞去,/在你的绝美的手边,/成为一枚独特的书签。/我周身的叶脉也要为你舒放,/舒放出一个绚烂的雨季,/不去忧虑生命的枯萎,/也无需恐惧在泥土中的腐朽。/我把脸放在你的手掌,/这是一片叶子的天堂,/我在你的气息里陶醉,陶醉成细雨中的一株丁香。”又如《燕南园》:“常青藤厌弃一切荒谬的束缚/沿着破敝倾颓的篱墙,/在历史的风化中守望着夜空,/头顶这灿烂星空的照耀。”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东西,最普通的场景,一片落叶,一株常青藤,一只飞鸟,一杯咖啡,在四月这里都充满诗意,透出高贵、优雅的气质。
这种优雅的气质,出自四月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审美的、感恩的心灵。四月一直以一种惊奇、兴奋、敬畏甚至狂喜的心情体验人生。在这种审美的、感恩的心灵面前,世界上的一切都那么有灵性,与人息息相通,充满了不可言说的诗意。四月的诗的高贵、纯洁、优雅的精神气质就由此而生。
这本诗集的最后两首《莫高窟》《月牙致鸣沙》引起许多读者的赞叹,这两首诗也是这本诗集的华彩乐章,写出了历史的本真栖居于它的灿烂光华之中,在灵魂深处与人直接见面。这里有无上的般若,/我和你的约定,/宇宙间无限的沉醉,/沉醉中的你和我。/我只愿在你的胸膛细细流淌,/做你心头的一滴眼泪。/和你默看和相守,/在你的怀抱中沉醉与欢愁,/成为你生命的理由。这两首诗的结尾,回到了这本诗集的书名:四月的沉醉!
四月的沉醉,是美的沉醉,是爱的沉醉,是沐浴在万物一体的阳光之下,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本真的存在伫立于色香声味的“现在”,时间停止了,所有的意义在这一刻显现。
四月的沉醉,是生命的沉醉,是生命与存在相遇时灵魂的在场,存在的终极意义被心灵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