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红豆》2018年第5期|王本道:跨越千年的美丽

来源:《红豆》2018年第5期 | 王本道  2018年06月26日08:43

王本道,著有散文集《芳草青青》《心灵的憩园》《感悟苍茫》《云水情怀》等作品。

自然界中,花草林木的悠闲之地可谓多矣,一片片闲花淡草的种类更是不可胜数。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在其中逡巡徘徊,难免留下隽美的诗词歌赋、锦绣华章。其赏心悦目的题材领地,不乏有梅花的冰骨玉肌、牡丹的雍容华贵、兰花的清幽雅致、菊花的淡定高洁……然而检索自《诗经》以降的文学艺术作品即不难发现,世间的花草林木之中,能穿越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不间断地叩动人心扉的花,竟然是看似并不打彩,且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芦花。

芦花是花吗?至今仍有人为此纠结。它没有招人的香气、娇媚的容颜、巧笑倩兮的体态,但是自从那个雾霭轻浮、白露横江的暮秋早晨,秋水那边芦苇丛中留下伊人依稀的面影,痴情的守望者便留下一怀愁绪——将心中的意象升华为一篇诗歌的经典而享誉千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此,小洲上那一片烟水迷离的芦花,被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奉为火热追求的聚焦,审美需求的定格,自先秦至民国,并覆盖二十世纪至今百余年的华夏子孙,不断在他们的心湖里掀动着感情的涟漪。

我的芦花情结,始于三十多年前。那年我只有三十六七岁,还居于“青年”的行列。应组织的调遣,也是在一个暮秋的早晨,乘车从大辽河南岸赶往北岸的城市盘锦履职。车过当时大辽河上唯一一座大桥田庄台大桥时,我看到壮美无垠的辽东湾上空,正飘飞着一片似雪非雪的白絮,又似烟波浩渺的云,将周遭湿地点染得妙曼而神奇。同车的伙伴说:“眼下正是芦花尽落的时节,好气派呀!”我随手打开车窗,立刻有几朵芦花款款飘进,素雅而晶莹。“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缥缈的芦花,立刻让我想起了唐人雍裕之的这首诗。平心而论,芦苇并非属珍奇植物,据台湾学者潘富俊先生所著《草木缘情》介绍:“北半球所有陆域,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几乎都有芦苇分布。”记得幼时在故乡哈尔滨、六十年代末在辽南山区插队、青年时代在营口工作期间,都曾零星见到过芦花,且熟视无睹。然而辽东湾之畔湿地上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及其上空飘飞着的浩浩荡荡的似雪芦花,真的让我有生之年眼界大开。及至在盘锦安家落户、生活工作之后,我才渐次谙知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芦花的前世今生。

盘锦这片四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据着辽河三角洲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连片的芦苇荡面积就有一百二十多万亩,每年春、夏、秋三季,芦苇吮天地之精华,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腰姿,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点染着辽东湾大地生机盎然、碧碧澄澄。仲夏时节,芦花开始绽放。初起的芦花,如丝绒一样的柔滑,呈鲜嫩的绛红色,风姿绰约、缈缈娜娜。入秋之后,芦花渐呈灰白色,且白色日渐加深。随着秋寒一点点地延深,芦花变得洁白无瑕,芦秆、芦叶也变成金黄。随之,在飒飒秋风吹拂之下,花絮开始纷纷扬扬、空灵飘逸、澹白而清雅。年复一年,每至深秋,芦花总是无声无息地装点着辽东湾的苍茫世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芦苇的用途也很广泛。湿地上大面积的芦苇,首先有着净化空气、调节湿度的功能。它还可以用来造纸,可用作建筑材料,芦根又可食用、药用。

光阴荏苒,转瞬三十多年过去,我也由一个身强体健的青年进入古稀之年,垂垂老矣。在与芦苇相伴的日子里,一颗心也与芦花结下了不解之缘,直至一日不可无君。为了能与芦花朝夕相伴,每年中秋时节,我都会手持一把剪刀,穿行于由绿变黄的芦荡之中,剪下几株硕大、飘逸的芦花插进花瓶,摆放在家中和办公室的案头。如此这般,年年更新,循环往复,及至今日。此时剪下的芦花,还释放出一股淡淡的清香,花朵在一年间都不会飘落。有外地的文友见此情景,也纷纷效仿,届时前来采撷芦花。我呢,也乐于采些应季的芦花,赠送给远方的朋友,感悟着“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情愫。

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的主题入诗,那片伫立千秋的思想芦苇,体现了远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经读过一首以现代诗的形式直译的《蒹葭》诗:“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他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他,绕来绕去道儿长……”诗中,作者把芦花那种爱的元素含量又升华了相当的高度。永恒之美,人们会永远传承。近日在媒体读到一个 “芦花枕”的故事,讲的是一对分居两地的小夫妻,女的属家乡土著,男的原本是外乡学子,大学毕业后在外埠工作。由于分居两地,结婚二三年感情总是不咸不淡的。有次小伙子探亲回家,背回个软软的枕头,竟是芦花做成的。讲到来历时,他娓娓说道,知道妻有睡眠不好的小恙,或许是与枕头有关。工作单位附近恰好有片不大不小的芦荡,于是工余时间散步,便随手采些芦花,积少成多,遂做成了一个枕头……听罢此言,年轻的妻激动不已,从此夜夜不离那个芦花枕,即便外出旅游,也要带在身边,睡眠自然好了起来。芦花枕的故事让我嘘唏不已,却又感觉意犹未尽,于是私下客串影视剧的导演,将这故事继续演绎开来:那年轻的妻子原本是盘锦的姑娘,性情朴实无华,含蓄安详。芦花枕让她深感到丈夫对她的体贴入微,小夫妻自然愈加情深义重。随着小伙子对妻子和盘锦这座城市了解愈深,一年之后,竟辞去了外埠的工作,似一枚素洁的芦花,从遥远的皖南飞到了妻子的身边,两人并肩在盘锦这座城市投资兴业,结束了分居两地的生活。故事传开后,盘锦当地青年男女,纷纷自己动手做起了芦花枕,并作为信物送给各自心爱的人,芦花又一次成为了情与爱的象征……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回……”如今,一曲悠扬婉转的《芦花》歌,已经作为盘锦的市歌在四处传唱。芦花,这跨越千年的美丽,将携着这座城市的温情与美好,携着这座城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盈盈硕果,飞遍海内外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