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AI+人文学”擦碰新火花

来源:搜狐网 | 闻坤  2018年05月31日08:42

日前,由深圳市计算智能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与人文: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出席会议的权威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各个结构性层面,都可以发现众多问题需要技术专家与人文学者一起来探讨和解决。人工智能与人文学这一次历史性的互动和嵌合,对于双方的发展而言都是一种历史机遇,确有必要推动“计算人文学”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人工智能将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解决方案”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技术进步和革新,如蒸汽机、发电机、电话、火车、汽车、飞机等,从来没有一种能像眼下的人工智能这样,才开始走向应用就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和影响力。

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姚新教授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技术进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被动的工具理性,一跃成为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新兴技术。它的“仿人类性”特征,使它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如何跨越人文价值种种界面的挑战。“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雄霸世界的科学技术界所未曾预料过的局面。”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性,南方科技大学郝祁副教授认为,人类发展是否需要人工智能的高度发展,学界可以做出两个选择:一种是强调集体幸福感,如果科技的发展破坏群体幸福感,那么科技发展的速度可以放慢甚至停止;一种是强调集体生存意识,科技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唯一工具。

郝祁认为,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情感的出现预示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对机器人而言,情感的出现一方面能够快速对问题做出判断,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调动他人的情感,这是人工智能具有高情商的表现。

人工智能应与人文学科进行整合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主任陈跃红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应用性展开,几乎一夜间成为世界性的战略大事件,联合国、欧盟、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都发表了关于如何推动和规范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报告;中国不仅发布了国家战略报告,更是将人工智能写进“两会”报告和新的国家科技进步计划,足见其受关注和重视的程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往的报告基本上都限制在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政策层面,不太注意讨论有关的人文关联问题。”陈跃红表示,人工智能既需要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神经学、脑科学……也需要哲学、心理学、法学、语言学甚至文学和美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普遍的人文视角,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学和研究进入角度的首选。由此可见,将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加以整合,在所谓“计算人文学”的学科框架下,就其嵌合关联的现象事实和可能的结果展开系统研究,是学科交叉整合的重要对象目标,也是一种现实的新学科研究需求。

人类正一步步“机器化”

北京大学刘宏教授认为,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载体,智能机器人已经成为人类工具发展的最新形态,将伴随未来几十年人类社会生活,会对人类的就业、生产、生活,甚至情感、伦理、安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苏州大学马中红教授认为,智能语音助手、陪聊机器人等,正在促使人类一步步“机器化”。而机器却在一步步“人类化”。人机共存的时代,迫切需要超越以人为中心的,尤其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视角,积极思考跨性别、跨物种之间的新型平等伦理,需要建立多元和差异互补的性别伦理,并且考虑当人工智能、人造物获得智能和情感、甚至思想时,它们作为“物”的主体性的伦理。

未来机器人交流或用高级语言

南方科技大学李蓝讲席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其语言交流的编码解码都遵循线性方式。一次完整有效的交流,需要听说双方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说,人类语言在信息过程中作为传递工具的效率并不高。

李蓝以常见的二维码举例,着重点出其作为信息传播交流工具,有着信息存储容量大、无歧义传递信息、可视化快速编码解码、强抗污损能力等优点;并假设一个由人工智能机器人生活的世界,其交流方式极有可能通过二维码或更加高级的语言传播方式。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既不是点石成金的神器,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目前紧要的不是去就刚刚开始的人工智能应用做出终极伦理判断;相比之下,也许更应该关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所谓“过程伦理”问题,关注如何在其发展中不断去推定法律和伦理的规训,推动人文价值和意义的关怀引导,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