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马巧凤:我的下河我的村

来源:36365 | 马巧凤  2018年05月25日14:36

我生在一个好时候, 1978年,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我生在一个好地方,甘肃省灵台县中台镇下河村,一个既可守望乡愁也可借力城区发展的美丽村域。从懵懂近不惑,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成长,时光写就的记忆只可厚重,未曾轻薄半分。

下河村属于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以前地域辽阔,如今县城东边建筑的大部分用地都是属于下河村的地域。要走个亲戚,村主干道都要翻过一道梁再翻过一道粱,路高低起伏,最高处达100多米,即使有自行车,上坡推着下坡骑,车刹得好,即使如此,还骑得胆战心惊。那时候的生产路只能说是地边梗,运输都是手提肩挑,后来才渐渐有了架子车。高出来的路把县城陷在一个窝子里,80年代,城区建设东进,于是,修路势在必行。路面太高,光起土就要废一番大力气,但下河村人众志成城,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靠人力将100多米高的路挖成了平坦的通途。而后,经过了几年的土路、铺砂、直至硬化,一条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出现在人们眼前,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通途。路,是一个村的出途,从此,路近了,心也近了;路畅了,心就宽了;路通了,世界也就大了。

家,是最让人心安的地方。这一路,从窑洞到土木房,到砖混,到平房,再到小康屋,还有城里人眼中的小别墅,这一步步的改变,非一日之功力,却也如此迅疾。从起初的各自修建,到全村的整体规划,村庄建设正朝着一个全局谋划的趋势发展着。从第一批小康屋试点建设打响的第一炮,到整体布局规划的实施,纵观全村,实用美观的院落,白墙蓝瓦,如一道靓丽的风景支撑起川道人对住所的向往与期盼。而穆斯林新村,水泥硬化路,新建的排污渠,自来水,太阳能,太阳能路灯,放眼望去,不仅仅是整齐的村庄,还有齐刷刷的配套设施,这个新村把村庄建设拔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历程中,让城里人都羡慕这一幢幢被称之为“别墅”的建筑群。

下河村,以前是传统的种植模式,看天吃饭,靠地生活。但下河社的产业发展应该说是起步最早的,母亲当时是社长,集市贸易开放后,母亲率先带领群众养兔,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那时候,兔子规模家家有,但是养了一两年后,大家都专注于种菜,家家有菜园,户户有菜地,后来在征地过程种,母亲积极争取为社里每户都争取了喷雾器和架子车,种菜技术跟上了,卖菜的运输工具有了,每到集上,无论男女老幼,拉着蔬菜就上集了,那时的蔬菜市场,下河社人是集市的主力军,说起下河的菜,既有口感又有口碑,种菜在初始的引导后已自成气候,从起初的低垄地膜种植到后来的大棚种植,种菜已经成为下河社的主导产业,也成为下河社增收的主要途径。后来菜园扩至河滩,原先的菜地套种了杏树,就是鼎鼎有名的“牛心杏”,也称接杏,由于浇菜时时常浇灌,所以,水分充足,接的杏个大香甜,水分大,深受人们好评,下河牛心杏也打出了品牌。在此期间,下河社作为全县第一茬尝试过种植苹果,但因品种不好,虽未长久,但也给原本单一的产业模式提供了新经验。后来,土地征完了,群众将眼界投向了商界。个体户日渐增多,光下河社一个社做小生意的、开商店的,人数就达一半以上。90年代初,建起了全县第一个集卫生所、商店、休闲娱乐、家具制作、餐饮、旅社为一体的商贸楼,这一举措,即解决了村级资金困难的问题,也为全县村级事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渐渐的,经商的、贩运的、跑车的、种菜的、养牛的,产业的多元化,将下河村打造成东川最具有发展潜力也相对生活富裕的城中村。

说起教育,我是下河村受惠最多的。可以自豪地说,我是我们村唯一一个第一批的幼儿园受教者,也是第一个考录公务员的回族女乡镇干部,这一步步过来,自然与教育的渊源密不可分。回民思想较为守旧,80年代的时候,对孩子上学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想法。而我,也算是引领了我们村的幼教潮吧。当然,我之前,大都是直接上小学,而且适龄上学的少,按照当时7岁上学的标准,大都8、9岁开始上学,而女孩子上学的更是少。这种观念随着回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改善起来,无论家穷家富,都要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我曾经在下河小学任教十年,那是一所纯回民小学,起初上学的孩子还比较多,后来渐渐就少了,很多人都改变了学生的上学途径,外出打工的,把孩子带出去在外面上学,没有出去的,就近的,选择县城最好的学校就读。远一点的,甚至进城租房子经管孩子念书,重视必有成效。这几年,回族学生中考高居榜首者不在少数,成绩佼佼着更是各个层次不断,这些,无疑都为推动下河村的教育事业铺陈了一条宽广大道。

当然,作为一个回民集聚区,宗教是引领一切的精神航向。下河村最早为一个坊,东川穆斯林同胞都跟着北大坊行宗教之事。后来,下河社村民经过申请、审批,聚本社及周边穆斯林之力,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鼎力协助下,在下河社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建成了在穆斯林地区风格首屈一指的城关清真寺。清真寺建在新村的高台处,在这里,他们坚守信仰,虔诚礼拜,五番不撇,所谓五番,指的是五个礼拜时间,即:晨礼(语称“邦搭”)、晌礼(语称“撇什尼”)、脯礼(语称“底格勒”)、昏礼(语称“沙目”)、宵礼(语称“胡夫滩”)。穆斯林的礼拜,他要求的不仅是身体的净,更要是思想的静。我们统一把礼拜称作礼乃麻子,一般礼拜前,都要做到衣净(礼拜时必须穿干净的衣服)、水净(用洁净无染的水作大净和小净)、处所净(礼拜的地方必须是干净的)、举意(礼拜者要在心中立下意愿)、认时(礼拜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朝向正(礼拜的朝向是麦加,在中国是西向)。 除了平时的礼拜,还有主麻日的聚礼,这是每周五伊斯兰教法定的礼拜天,伊斯兰教规定,每周星期五晌礼时间,凡成年、健康的男性穆斯林均须在当地较大的清真寺举行集体礼拜,称为“主麻”即“聚礼”。 还有节日的会礼(例如穆斯林于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举行的集体礼拜)殡礼(为亡人举行的一种祈祷仪式)。其他还有斋月的礼拜,付功拜,这些都是可以增加自己的回赐,讨真主的喜悦,这也是清真寺的意义是所在。

回望历史长河的这四十年风风雨雨,下河新村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福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群众。守望岁月,想起一句古兰经训:“站立乃顶天立地人之象也,鞠躬乃鸟兽负天之象也,叩首乃草木根地之象也,跪坐乃山陵盘踞之象也,周旋升降阴阳消息,日月运行之象也。”一语道山,不仅对于万物心存敬畏,下河,我爱这片土地,也爱这片土地的葱茏,感谢这时代赋予我们的繁荣,也期待未来继续将回汉携手共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