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研究及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孙晓萌  2018年05月14日17:27

在当今中国对非洲文学的研究中,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和钦努阿·阿契贝受到较多关注,盖因前者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后者被誉为“非洲现代文学之父”。但是,我们如果因为这两位作家主要用英语写作,而假设尼日利亚或者非洲现代文学起源于使用欧洲语言的文学作品,便有可能犯下一个与事实不符的错误。非洲的第一批现代文学作品不是用英语或法语创作出来的,而是使用非洲本土语言创作出来的,这些本土语言作品才是非洲现代文学的起源,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源泉。

殖民时期的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研究有其特殊的历史语境,这一时期的非洲文学作品,不仅涉及小说、戏剧、散文等书面文学体裁,在创作题材方面也发生了剧烈的转型。我们需要通过特定的阐释框架来理解这一系列文学现象的生成和发展。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非洲文学作品又是由使用非洲各种民族语言书写的民族文学所组成,在叙述过程中,各民族自身的历史情态也为有关文学作品提供了现实观照和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同时,从殖民主义史的外部历史语境和非洲民族内部自身发展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对应性分析,为审视非洲殖民主义史或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维度。

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研究受重视

国外学术界对非洲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并将其作为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剑桥文学史:非洲和加勒比地区》《非洲语言文学:理论问题与案例》等论著都将非洲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阐释,对于从宏观上了解非洲文学有所裨益。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构成也较为多样化,除专门从事文学研究者外,一些官员、传教士和社会人类学家等也在各自研究范畴内关注了对文学文本的研究。

由于语言问题所造成的阅读障碍,对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的研究长期被边缘化,大量有价值的文本和研究领域尚未被涉足。而在对非洲英语文学的研究中,则一般仅将非洲本土语言文学作品作为论述中的参照物,不涉及对它们的文本分析。因此,尽管国外学界在非洲本土文学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积淀,部分前殖民宗主国也涉及了本土区域文学研究,但整体而言,有关研究活动及成果仍趋于泛化,缺少对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的整体性考察及其嬗变规律的把握。

国内学界关于非洲文学的研究最初以译介和编选国外研究成果为主。随着非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殊荣,非洲文学研究成为国内学界新的研究焦点,许多非洲文学名家、名作进一步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学界也开始在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意识到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要阐释“东方人的东方”,就不能忽视“非英语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因此,近年来逐步形成了需要更加重视亚非本土语言文学研究的共识,现已有部分研究聚焦这一领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近现代非洲文学的发展脉络并剖析其发展规律。季羡林先生主编的《东方文学史》专门辟出章节介绍斯瓦希里语文学和豪萨语文学,《东方文学史通论》《东方现代文学史》等著作也涉及了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研究成果。然而,囿于语言因素,这些研究活动主要是以二手文献为基础展开的。总体来看,国内关于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土语言书面化促进文学发展

非洲书面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是非洲语言的书面化。非洲曾长期被视为无文字社会,伴随着非洲的伊斯兰化进程,阿拉伯语字母在早期记录非洲语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豪萨文、卡努里文、富尔贝文等都出现了相应的阿贾米(Ajami)书写方式,也就是以阿拉伯字母记录非洲本土语言的方式,这使得非洲本土语言文本的社会场域不再局限于穆斯林知识精英阶层。此后,随着西方列强开始瓜分非洲,拉丁字母被用于记录非洲本土语言,此前使用阿拉伯语书写的语言又经历了拉丁化过程。非洲本土语言的书面化最初是由于传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需要,这就使得用非洲本土语言书写的文学文本最初都服务于宗教宣传,此后才逐步出现了世俗化转向,用于记录和书写日常生活。

殖民统治时期,宗主国重要的殖民文化策略之一就是让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西方的殖民政权,达到对殖民地“界而治之”的效果。因此,对殖民时期非洲本土语言文学嬗变的研究,始终需要综合考虑殖民地的语言、文化和教育政策,在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理解和把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非洲国家的独立唤起了世界范围内对于非洲文化的关注,其中也包括书写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的传播。非洲的团结、种族主义、种族隔离制度、殖民统治遗留问题等成为非洲各个语种文学关注的共同话题。

法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阐释的文学场域、象征资本与文化习性,对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颇具影响力。有关理论将文学的内部和外部作为一个研究整体,探讨在殖民时期非洲本土语言文学是如何被确立为一种现代性体制的。其中,涉及非洲本土语言文学创作比赛的开展、报刊的创办与发行、各类出版机构的建立及运营、大众阅读文化养成、作家群体的构成及其运动史、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开启民智的大众知识普及、新型知识分子的诞生、国民性的重塑和培育现代公民与历史主体等一系列问题。尽管非洲的书写习惯源于伊斯兰教的传播与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书面印刷文化则完全由基督教的传播所推动,这无疑为此后殖民政府推广本土语言政策、发展本土语言文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关注的是,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的出版发行长期由欧洲宗主国所控制,这使得有关作品的读者群、文学题材、审美取向等都偏离了本土语言文学应有的发展路径而相应发生转向,也造成非洲民族文学的发展缺乏真正的内生性动力。

有助深入理解非洲国家文化

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研究超越了基于文学文本的审美研究,关乎我们对于非洲地区不同国家构建过程和文化现代性的深入理解,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在拓展非洲文学研究领域方面,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研究对完善非洲文学的结构性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非洲本土文学在殖民时期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嬗变过程,聚焦非洲本土语言书写的文学文本,为开展微观的、本土化的非洲文学研究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学界重非洲英语文学、轻非洲本土文学这一缺憾。此外,从非洲国别文学研究走向区域文学研究,进而开展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对非洲文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在完善东方文学学科体系方面,非洲本土语言文学研究对东方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思考,有助于梳理和总结东方文学在话语方式和叙事结构上的特点。非洲本土文学这一区域文学整体研究过程中归纳出的嬗变规律共性,可为东方其他地区本土文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对照、映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种总体性研究是东方国家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霸权主义的一种努力和必然趋势,对于形成具有东方文学自身特色的研究范式、完善东方文学的学科体系、增强东方文学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最后,研究使用非洲本土语言撰写的一手文献,将缩小我国与西方学界在非洲文学研究领域的差距。较之西方学者而言,中国学者在非洲本土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立场更为中立、客观。中国学者可以本着东西方文学、文化平等对话的原则,对从不同文化立场出发的同一研究进行探讨,从而提升我国在非洲文学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非洲本土文学蕴含着浓郁的非洲气息,承载着鲜明的非洲文化特色。通过对非洲本土文学嬗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非洲的传统文化,深化对非洲民族价值观与行为逻辑的认知,对于增进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相互理解、构建和谐的中非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殖民时期的非洲本土语言文学同样唤起了文化政治关怀,也催生出殖民统治下非洲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渊源。该领域的研究对审视当今世界文化关系、打破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世界文化秩序,具有重要参考和应用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殖民时期非洲豪萨语和斯瓦希里语本土文学嬗变研究(1900—1960)”(16BWW08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