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海万物生姿,返本开新致敬经典。“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由北京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联、海淀区文化委主办,36365、海淀区作协、海淀区文化馆承办,《中华英才》杂志社、国人书院协办,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文艺理论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海淀区作协主席石钟山担任文学顾问;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崔志刚担任艺术顾问。讲座每月一期,邀请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港台作家以“师说”的名义走上讲台,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强调“师者”与受众者的互动。自2017年6月创办以来,谢冕、刘庆邦、肖复兴、陆天明、柳建伟、王宏甲、陈晓明、何建明、梁鸿等名家陆续在大讲堂担任主讲,反响热烈。
王宏甲说,谈及文学的意义,首要问题就是明白“文学有什么用”。他以十多年前出版的、以中关村为题材的作品《智慧风暴》为例,表示文学的意义“不在文学本身”,而在于准确描述社会变化,给读者以启示。“我总在想文学到底有什么用,不是要展示有多少写作能力,也不是展示有多少本事。假如有读过我作品的人,假如你会感动,你会发现我每一个字都在试图使我的读者聪明,而不是每一个字都是展示我自己的聪明。”……[详细]
在近一个小时的讲座中,柳建伟旁征博引,梳理了“从文学到影视”的发展脉络。他说,电影和电视剧是随着人类发展的进程,人类逐步不满足于原有的传播方式、记录方式、讲述方式,从而技术创新的产物。技术支撑加上人类需求,就有了“影视”。电影、电视剧是当代人类最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手段和方式……[详细]
回顾文学创作之路,陆天明说,自己从三年级开始就立志当一个作家。尽管面对“一生没有做成文学梦”的父亲,他回答不出“为什么”……[详细]
在主题讲座中,肖复兴以自己亲身的文学阅读与写作经历,与现场观众分享“怎样读书”的体会。“男女谈对象在公园里碰面,也都是家长互相介绍的,不认识。拿什么当作接头暗号呢?《人民文学》杂志。”他从回忆“读书”氛围入手,谈到“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详细]
刘庆邦分享了他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的体会。他谈到,之所以喜欢写短篇,是因为“短篇小说是自己认知世界、把握世界的一个方式”。小说的本质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小说和现实是不对应的。现实只是小说要交代的部分,“在看似无文的地方做文,在看似没有故事的地方虚构故事,这是小说的功能”……[详细]
86岁的谢冕以《百年新诗回望》为题,从百年心结、百年坚守、百年期待三个方面娓娓道来。谈及为什么用白话诗代替旧体诗,他说,中国诗用汉语写作的传统没有变,只不过旧诗用古典汉语,新诗用现代汉语;新诗破除格律,因为现代新名词装不进旧格律;中国诗注重表达情感、注重“诗言志”的作用没有变,旧诗主张兴观群怨,新诗同样注重教化民众、启迪民智。他认为,新诗表达自由的心灵,追求个性解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