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首页

   “我常常入神地观看父母的青年时代,想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作家金宇澄的父亲去世后,他常陪伴母亲翻看那些旧相册,回忆父亲的同时也会感念自己的青葱岁月。小说《繁花》之后,金宇澄将视野转向非虚构创作,《回望》采用三种不同的叙事手法,既是家族的历史,也是记忆的钩沉。“父亲”的家族如何在社会转型中渐渐败落,“母亲”的家族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日益繁荣,上世纪中叶的青年又面对着怎样的时代剧变…… 众生喧嚣在时间之变下归寂于照片与书信,收拢于笔尖的点滴追录。面对金宇澄的大胆“回望”,敞开的文本空间亦是为读者提供的创作之境,过往在每个人心中被雕琢,如何理解那些时代与命运中的缩影,是文学赋予历史的重现与新生。

吴宜平:《回望》——纷繁旧事的岁月回声

个人化的历史很难书写,它是发生过的事实,但一生的长度和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历史不会只是一条简单的单线索叙事,尤其在只有资料而无亲口叙述的时候。作者在最后一章“我们回望”中写道:我走进了本以为清晰,其实相当陌生的地方,远看一个普通的青年人,如何应对他的时代,经历血与牺牲,接受错综复杂的境遇和历史使命……[详细]

钟红明:回望,及存在的证明

我以为,金宇澄的非虚构里,充溢着小说家笔法,这是一种文体的自觉和清醒,透着精心和讲究。但更重要的,是其中思想的力量。他对知青年代的反思,对那段生存的展现和认知,让我觉得超出了我所读过的同题材的作品……[详细]

李静:深翻于记忆的地层之间——评金宇澄新作《回望》

金宇澄的父母一辈无法自外于大时代的历史浮沉,既承受着历史偶然性的塑造,同时也发挥着笃定活泼的生命力,仿若在激流中游泳,出落成“热爱生活的一对”。只是如此独异的个人史与家庭史,能否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呢?亦即读者能否顺利进入金宇澄营构的“历史现场”呢?答案是肯定的。《回望》中留存的这些与时代共生的“紧张瞬间”以及其间蕴含的记忆与情感,实打实地构成了读者共鸣的精神基础。这些过往的细节,通过时间的沉淀与内省式的回望,铸成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标本。在个人的渺小命运背后,包孕着历史的教训与人性的原理——无论是隐蔽战线工作者群体的历史评价问题,还是对于普通人与革命事业的疏离隔膜应当如何看待,以及人性在具体的微观情景中的善恶交织需要如何判定,等等——这些都构成了纸面背后直指人心的巨大力量……[详细]

秦雅萌:多元的“记忆箱子”——金宇澄《回望》的文体探索

《回望》不仅是留取过往历史记忆的箱子,同时也是构建、生产记忆的处所。可以说,《回望》想要再现的不仅是过去的人物与事件,还包括历史的生成性与过程性本身。在这一努力之中,回望者所处的时代语境,及其所利用的媒介形式,则对记忆的留取与形构产生重要影响。德国的记忆研究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在《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中,特别关注了记忆的媒介问题,即语言、文字、图像、声音、身体、地点等不同的记忆媒介,将会分别打开不同的通向文化记忆的特有通道……[详细]

朱荣华:《回望》中记忆的在场、缺席与补位

各类文本资料参照性的互文叙述策略为叙事内容赋予了视角上的立体感。立体感的叙述对线型的历史叙述构成一种反作用力,增强了记忆书写的空间维度,与第二、三部分突出地理方位在父母人生中的作用的意图形成互动。故乡黎里是父亲生命无法遗忘的驿站,而上海则是母亲人生的安身之地。时间的空间化强化了记忆的在地性和文本的在场感。不过,互文参照性叙述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多角度地对同一事件进行描述。其中,关于日共情报人员中西功的功过评价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表述差异较大……[详细]

华天韵:《回望》——黎里水网般交织的非虚构叙事

金宇澄试图将板结的历史翻松,重现一些时代的片段。这些片段的交织,以水乡河网般的结构,串流出两个人的生命轨迹以及他们周遭人事的浮光掠影。焦点在两个人身上的文本,也因此有了能投影时代大背景的可能。跟随金宇澄的笔触,读者得以上溯到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年代。如果说还有遗憾的话,那就是或许出于某些顾虑,或许碍于篇幅和材料的限制,或许主题限定在金宇澄父母的青年时代,回望的故事在一九六六年戛然而止,停在母亲的一句,“海风刺骨,寒气逼人,我们将面临一场更大的风暴,经历人生中更为惊心动魄的磨难”……[详细]

郭传靖:回望,生命的价值

书名为《回望》,是父亲和母亲在回望,其实也是作者在回望,不仅因为父母的回忆中包括作者的成长历程,也因为父母的回忆是通过作者的文字表达出来。“非虚构写作,我觉得完全要看材料而定。……《回望》的材料是残缺不全的,有缺失,有遗忘,需要整理爬梳,仍然找都找不到,那就要把这个缺失的情况真实写出来。”“所以不能完成标准意义的传记体,面面都可以落实,而只能在某种复杂的映照下,像是我和他的对话,和拼贴的东西对话一样,都这样放进去产生效果。” 父亲留下的资料并不多,包括书信、笔记、日记。其实父亲是绝不会主动留下关于自己的资料的……[详细]

禾刀: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 ——读金宇澄《回望》

金宇澄写《回望》这本书,是因为父亲常常“伏在《廿四史》缩字本前,用放大镜看那些小字。他已经八十岁了,他聪敏、沉着、自尊,在漫长的人生中,已无法再一次寻找他年轻时代的神秘未来,只能在放大镜下,观看密密麻麻的过去”。而在父亲走后,母亲也经常对着那堆泛黄的照片和书信,冥想抑或发呆。在金宇澄看来,父亲和母亲的整个人生均被其出生地严实包裹。从苏州黎里走出来的父亲,年轻时投身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因谍战工作需要化名程维德,至少从思想上始终无法忘掉黎里的一草一木,年迈之时多次回望家乡。也是在同一时期,迫于日军追捕,母亲差点离开上海……[详细]

于迪:评金宇澄《回望》——对抗同质化写作

“记忆与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须根,那么鲜亮,也那么含糊而羸弱,它们在静然发生的同时,迅速脱离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 回望是一种仪式,让所有经历的、看到的甚至看不见的,都落得安宁。而作者在书中采用的三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洗尽铅华的语言和呈现的大量照片、书信、日记等资料,力图重现真实的历史与记忆,展示了作者努力避免同质化写作、追求文学探索精神的先锋精神,以寻找的姿态,梳理细节,深情对待那个父辈曾走过的动荡岁月,追忆自己的来时路,在回望中获得生命的静谧与安宁……[详细]

《回望》三人谈:“回望”的不仅是历史

我也曾经思考过,父亲那段叙事和母亲的叙事如此不同,除了内容上革命史与生活史的差别外,应该也与性别有关。男性叙述历史与女性叙述历史的不同。另外,是否与父亲已去世而母亲在世有关,因父亲过世,所以有关父亲的历史,只能由大量笔记资料等展现给我们世人,而大量资料的存在原本就是以杂芜纷乱的方式呈现,有点冰冷。而母亲是以在世人口述的方式叙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以温情脉脉……[详细]

  36365“新作·锐见”专题致力于推荐当代作家重要新作,发现培养文学评论人才,倾听读者对作家作品的真实评价,欢迎广大读者参与。如果您对金宇澄长篇小说《回望》有独到见解,请于月7日前投稿。
  下期我们将推出对吕新《下弦月》的评鉴。如果您感兴趣,请于2月22日前投稿。
  稿件字数在1000—5000字之间,36365将择优发布,优秀稿件提供稿酬。投稿邮箱:zgzjw3@163.com